有色金属矿山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组织沿革

 

有色金属矿山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有色深部勘查中心)依托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2011年入选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中心简介

 

主要从事金属矿山大比例尺矿床定位预测工作,是有色金属行业的“大比例尺矿床定位预测重点实验室”。该中心作为有色行业找矿预测领域的创新平台、交流桥梁,以引领行业深部勘查找矿突破为职责。本中心以科研、勘查和技术一体化为特色,拥有大比例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低飞物探及井中物探技术与实践案例,以及快速评价方法等核心技术,设有重要金属矿产找矿预测研究、快速评价体系、矿体定位预测3个重点学科,在热卤水型(MVT型及砂岩型)PbZn、Cu矿,VMS~SEDEX型Cu、PbZn-多金属矿,幔源岩浆矿床(Cu-Ni、V-Ti-Fe、铬铁矿),W、Sn、稀有-多金属矿,斑岩~矽卡岩~热液脉型Cu、Mo、PbZn、Fe-多金属矿,Au、Ag-多金属矿(包括浅成低温热液型和岩浆热液型等)等重要金属矿产找矿预测研究及找矿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三、领导团队

 

 

主任:王玉往,男,1965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7~1998年在日本秋田大学研修,2009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30多年来一直从事矿床地质研究及找矿预测方面工作,先后主持或以重要骨干参加科技部、地调局等科研项目20多项。目前正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幔源岩浆成矿系统三维地质结构与矿体定位”课题(编号:2017YFC0601204,经费1090万元)。曾任/现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矿床地质》编委、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历年来个人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第九届银锤奖(2003);在国内地学核心期刊以及国际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第一作者6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00余篇;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作者出版专著3部。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研究、典型矿床研究及找矿预测、幔源岩浆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和影响,对内蒙古大井矿床、甘肃白银厂矿床等的找矿突破作出重要贡献。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①幔源岩浆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方面,发现和解释了岩浆铜镍矿与钒钛磁铁矿之间的复合与过渡关系,建立了幔源岩浆矿床成矿谱系,对完善和发展岩浆成矿作用、指导谱系缺位找矿方面有重要贡献;②勘查区找矿预测研究方面,作为叶天竺教授“成矿地质体”理论研究集体的重要骨干,在成矿地质作用类型划分、成矿地质体研究、成矿谱系研究等方面做出贡献,并建立了VMS矿床、铜镍硫化物、钒钛磁铁矿、铬铁矿、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等5类矿床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对我国“三大原创性成矿理论之一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翟裕生,2017)”提供了重要支撑;③内蒙古大井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提出“浆-裂-期-带”模式,新增Sn、Cu多金属资源量中型以上,直接经济价值在52亿元以上,对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的研究和找矿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推动作用。

 

 

副主任:毛启贵,男,1980年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矿床学研究、大地构造学研究、矿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等科研-勘查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省部级等科研、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勘查项目10余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找矿成果奖二等奖1项,新疆358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曾获得“国资委直属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和“黄汲清青年科学技术奖”、新疆358项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以及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创新团队奖”和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十佳员工”等荣誉称号。获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 “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称号。①在中亚造山带古生代大规模成矿研究中,开展了东天山-北山地区构造解剖、典型矿床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在《GSA Bulletin》、《Lithos》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完成的《青海大柴旦行委锡铁山铅锌矿矿产预测》于2010年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4),完成的《新疆哈密市卡拉塔格地区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找矿预测与找矿靶区评价》于2012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3),完成的《吐哈盆地南缘火山-次火山岩成矿地质条件和靶区评价》项目于2017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②地质成矿理论研究成果服务勘查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成效。通过对青海大柴旦行委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作用认识的创新,支撑了矿山在断层沟靶区取得找矿进展,控制PbZn资源量39万吨。通过对含矿建造、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和对成矿作用认识的创新,支撑卡拉塔格地区发现了红海大型VMS型矿床;玉带斑岩铜金矿床(铜74万吨,金30吨);月牙湾大型铜镍矿床;另外还圈定了西二区、东二区等铜、金、铜镍找矿靶区20余处;通过大比例尺成矿预测,支撑红山、红石和梅岭矿山深边部的找矿突破,部分勘查找矿成果《新疆哈密市卡拉塔格地区红石-梅岭-梅岭南铜多金属矿详查》获得中国有色金属找矿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9)。相关成果获科技部、基金委、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305项目办、新疆勘查基金和矿山企业滚动项目资助10余项,包括卡拉塔格矿集区被列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③主持开展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项目,以东天山资源开发和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对资源集中区同步开展资源、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三位一体”的综合地质调查,为绿色矿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撑,服务了“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提升地质调查工作服务资源安全、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通过科研、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矿山地质项目之间无缝合作,培养了一支在成矿理论研究、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矿山工程环境调查等方面高素质的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勘查团队。

 

副主任:邓小华,男,1984年生,成矿预测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博士后出站,进入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从事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预测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地调局项目3项。目前正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东天山卡拉塔格-黄山铜镍多金属矿带深部资源预测”课题(2018YFC0604006,经费627万元)。曾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2项,有色金属科技论文奖一等奖1项以及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优秀员工等。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23篇,论文被SCI他引278次。曾作为客座编辑在《Ore Geol Rev》组织出版“中国钼矿”专辑。长期担任国内外矿床学期刊审稿人。围绕造山与成矿等关键科学问题,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包括:①识别了新类型的造山型钼矿,完善了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式;②丰富了钼矿成矿理论,解释了东秦岭北坡中生代钼成矿大爆发;③提出了古岛弧带复合叠加成矿的新模式,预测发现了叠加型金铜矿床。

 

四、学科领域

 

1.重要金属矿产找矿预测研究

 

学科定位:围绕重要金属矿产找矿预测的前沿性、创新性研究。

主要内容:重要成矿类型的成矿地质特征、元素赋存状态、矿床形成机制、成矿模型、成矿规律与找矿模型,以及成矿预测理论研究等。

 

2.快速评价与靶区圈定

 

学科定位:找矿靶区圈定与评价研究。

主要内容:矿集区成矿系统及找矿预测研究、找矿潜力评价及靶区圈定、大-中比例尺专项填图技术、快速评价技术方法与组合等。

 

3.矿体定位预测

 

学科定位:大比例尺矿床定位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

主要内容:大比例尺专项填/编图技术、可视化三维建模技术、深部矿探测技术方法优化与组合,以及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研究等。

2019年11月26日 11:17
浏览量:0
走进研究院    科技创新_249325923.wezhan.cn    挂靠机构_249325923.wezhan.cn    有色金属矿山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