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96-2000年)

我院(所)在“九五计划”期间,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子课题共计 9 个。

1. 可可塔勒多金属矿带隐伏矿定位预测研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 305 项目 96-915-02-03 专题,1996-2000 年)

项目创新性提出了可可塔勒多金属矿带“两类构造-成矿系统”,建立了“阿尔泰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和火山岩系中与块状硫化物矿化有关的独立金矿床(萨尔阔布式)成矿模式,提出了可可塔勒矿带整体勘查三个层次和关键技术组合,为该类矿产勘查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应用上述理论和方法,通过综合预测-钻探验证,取得了铅锌矿和金矿找矿的双突破:新发现铁木尔特 27 号富铅锌矿体(Pb+Zn>10%),发现了萨尔阔布金矿 5 号矿体等,显著扩大了 2 个矿区的资源量;新发现并初步评价了2 处大中型矿床普查评价基地;新优选提交了 5 处找矿靶区;新增科研预测储量铅锌 158.6 万吨、金 19.6t,使可可塔勒铅锌成矿带一跃成为铅锌-金综合成矿带。

该项集理论创新、新技术应用和找矿突破于一体的重要成果,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项目丰富了块状硫化物矿床及有关金矿床成矿理论,提升了该类矿产勘查评价技术水平。

2. 西秦岭试验区金、铜快速勘查评价的综合示范研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96-914-04-01 专题,1996-2000 年)

本专题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西秦岭金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及成矿条件,总结规律和找矿标志,综合利用地、物、化、遥资料,采用多元信息处理手段提取示矿要素,分析该区的找矿潜力,快速圈定金(铅锌)的重要找矿远景区带。通过对西秦岭地区从基础地质到成矿理论乃至找矿勘查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认识。在原前泥盆系分布较少的泥盆纪盆地及外围发现了大量的前泥盆地层。在西成矿田古元古界官杂岩的发现及盆系解体发现陕西周至板房子—佛坪—洋县金水镇之间地层的主体应为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地层,在南北两侧可能有部分中新元古界。新发现南北向构造,且受东西向线性构造所控制。重要矿田深部为构造岩浆岩带,如凤太田南部存在隐伏花岗岩,说明南部仍有较大的金矿找矿潜力。全区金丰度由东向西逐渐升高的趋势,佛坪隆起以东低于克拉克值,以西高于克拉克值。根据盆地的形成演化、岩相古地理特征与造山带形成演化关系,将泥盆纪盆地划分为三大类型:①陆缘盆地,如礼岷盆地;②陆缘—陆缘残余复合盆地,如刘岭盆地;③板内裂陷—拗陷盆地,如西成、凤太盆地。初步将西秦岭矿划分为六个成矿带:白云—刘岭、西积—凤县、古字梁—镇安、千右河、白龙江—宁陕、三河口—高川成矿带。这些成矿带在区域上均受韧性剪切带的控制;矿田主要受区域性折离断层带的控制;矿床主要受韧—脆性剪切带的控制;矿体则受断裂层和鞘褶皱带的控制。分别以八卦庙金矿床和SEDEX 型铅锌矿床为重点,建立了金矿床和铅锌矿床的成矿—勘查模式。优选出勉略—武都金多金属成矿带和山阳—柞水金成矿区。

3. 西昆仑贵金属、有色金属大型矿床成矿远景及找矿靶区预测(“九五”国家科技攻关 305 项目96-915-06-02 专题,1996-2000 年)

我院承担该专题的一部分内容(96-915-06-02-01),重点研究新疆阿克陶县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的成矿条件与找矿潜力评价。对矿带中主要铅锌矿、铜矿、硫铁矿等开展了全面的地质、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区内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型与勘查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提出这一地区铅锌矿床属于碳酸盐岩容矿的低温热液型,与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类似,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沉积改造型矿床。发现一些重要的控矿与找矿线索,如角砾岩、古含水层等。其中角砾岩明显不同于沉积砾岩,也不同于构造砾岩,而是形成于成矿溶液对碳酸盐岩的溶解。铅锌矿床(化)产于特定的岩性系统,该系统由下部的碎屑岩与上部的碳酸盐岩构成。并沿这一界面附近发生区域性的白云石(岩)化,成矿时形成亮晶白云石。铅锌矿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一侧,当矿化发生在碎屑岩或界面上,若碎屑岩为灰白色,矿化以铅为主,若碎屑岩为紫红色,则矿化以铜为主。发现该类矿床成矿机制之混合模型的地质与地球化学证据,这在国外同类矿床中并不多见。硫化物 34S=-40‰~+15‰,具有生物结构的细晶硫化物富轻硫,而粗晶硫化物富重硫。与之对应出现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其它地球化学特征。贫硫富含金属的流体与富硫贫金属的流体的混合是导致铅锌多金属富集成矿的主要原因。建立了该地区铅锌矿的找矿勘查模型,矿床赋存于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地表发育相应的物化探异常,具有特定的容矿岩性组合,矿化角砾岩带是直接的找矿标志,矿体是角砾岩的一部分。发现塔木—卡拉牙斯卡克含矿角砾岩带,并评价出相应的科研资源量,指出矿带乃至整个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地区具有巨大的铅锌矿床找矿远景与潜力。

4. 布尔根矿带金铜矿找矿评价研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 305 项目 96-915-02-05 专题,1996-2000 年)

专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一套有效的找矿评价研究方法。首先对布尔根矿带内的金、铜矿点、异常进行全面检查和综合研究,在掌握整个矿带成矿规律的基础,筛选出最佳矿床类型和主要找矿靶区;对乔夏哈拉、科克萨依、老山口三个重点靶区按建立的找矿模型进行评价研究,并推广到外围其它矿点、异常进行找矿评价。取得了一系列理论认识和实践效果。首次提出乔夏哈拉矿床为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由三个成矿阶段迭加形成,确认矿区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科克萨依金矿床属于韧性剪切带型,并可运用剪构造特征有效预测矿体的构造部位。发现矿带内的各矿床具有向北西侧伏的共性特征,从而为今后找隐伏矿床提示重要的找矿信息。认为布尔根矿带内存在四个重要的铜、金找矿远景区,即乔夏哈拉、老山口、科克萨依—红山和塔拉德。获得科研储量铜 31 万吨,金 37 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5. 矿床(体)快速追踪的偏提取定位预测方法技术研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96-914-03-02 专题)

通过试验研究和分析对比,肯定了化学提取法、地电提取法和电吸附等几种偏提取方法对矿床(体)具有定位预测功能,特别是地表覆盖层厚度较大,常规化探方法效果不明显的地区,偏提取方法对隐伏矿定位预测更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确定了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最佳工作条件、有效工作程序和技术参数,使偏提取定位预测方法技术基本完善。

通过试验研究,解决了偏提取方法技术中一直存在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①化学提取法中分相清晰度检验问题;②电吸附法重复检测,提高其测试数据精度和可靠性;③地电提取法测试过程中向接收电极四周介质加酸可以使介质中被检测元素的某些不活动组分向活动形式转化,从而有利于提取吸附和提高地电提取法探测效果。

深入研究了地电提取法、电吸附法机理和提取吸附过程,通过对通电前后采样点及其四周土壤进行元素总量分析和活动态组分检测,其结果表明地电提取法所提取物质主要是接收电极附近地表浅部土壤中元素活动态部分,而不是通电过程中从深部矿体向上运移的物质。

通过云南省水泄铜矿等典型矿床的方法有效性试验对比研究,在金、铜矿体部位各种方法均获得明显异常,并与金、铜矿体、矿化带基本对映,证实偏提取法对不同景观区、不同介质覆盖条件的隐伏矿赋存部位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6. 大区域示矿要素提取与综合快速评价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 305 项目96-914-01-04 专题,1996-2000 年)

我院主要负责该专题中“大区域遥感示矿要素提取的方法技术研究”。建立了大区域范围内利用遥感数据有效进行构造岩浆蚀变带(区)填图、快速追踪火山沉积盆地和多方位查明区域断裂构造等示矿要素的增强提取方法。进一步完善了遥感图像的成图方法和特定信息的显示技术,本专题发展的以遥感影像为背景、以蚀变信息色调异常为标志,迭加有两套坐标系统的图像,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判读性,在区域快速勘查评价中可作为找矿预测标志广泛利用。提出了特殊景观区域遥感基础图像组合波段的选择,由于工作范围内局部地区终年积雪覆盖,而且云层厚、植被发育,选定【TM6、5、7】作为基础图像的最佳波段组合,有效扩展了信息量的显示。发展了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方法,一般热液蚀变信息的提取,可采用波段比值、主成分分析及多方法的复合处理来实现。然而本研究区面积较大,因景观条件、成矿环境、蚀变特征不同,全区进行比值及 KL 变换的效果不很理想。为此遵循由点到面、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建立不同类型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模式和相应方法。之后按矿带多层次、多手段分别追踪,通过彩色分割把蚀变信息与 TM 单波段黑白图像叠加,形成蚀变信息色调异常图像,有效地提高了目视解译的能力。通过解译建立了该区的构造格架,新发现的近东西和北东向区域断裂构造,并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提出东西向构造是区内最老的基底构造,其继承性活动,影响控制了火山沉积盆地南北向相间分布。圈定出新的有望斑岩铜矿分布区。

7. 国家 305 项目地质矿产综合信息库(“九五”国家科技攻关 305 项目,1996-2000 年)

我院负责 305 项目 “国家 305 项目地质矿产综合信息库”专题中有关单元划分和信息数字化等内容的研究工作。

2019年9月25日 18:20
浏览量:0
首页_04150935_911    查看更多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96-2000年)